今天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特别的课题,就是人与民俗、禁忌的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拥有他自身的文化习俗,这些文化习俗同时建构了他们族群的独特性。作为基督徒,我们当如何分辨哪些文化习俗是应当被保留,甚至被发扬光大?又有哪些民俗禁忌是应当被摒弃,因为带着迷信的色彩?我们必须谨慎地处理,以免被误解,让人以为“信耶稣就是信洋教”,成了基督徒就变成不是华人,就失去了华人的身份。
华人的宗教文化非常重视行善布施、作功德。另一方面,又恪守民俗禁忌,包括择日、看风水、看相、算命、占卜等等,用各种途径来讨好鬼神,为的是能趋吉避凶,就是得到好的,避开凶恶,以免犯冲、克、煞等。我们当如何按真理来看待这些民俗禁忌,包括祭祖的行为呢?
(一)生活中被视为禁忌的事物或遭遇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或遭遇被视为是禁忌?
1)禁忌的人与动物:家有丧事、在服孝的人,我们不欢迎他们到访,惟恐他们会带来不幸、祸害。所以守丧者在出殡时,都会把手臂上所戴的“孝”一同火化。此外,华人不喜欢乌鸦,老外则对黑猫没有好感。
2)禁忌的东西:避免踩踏出殡时洒落在地上的冥纸,认为这样会带来衰运;家中的偶像、门楣上的符咒或八卦等皆被认为有神力,故不可随意触摸或搬动。
我们今天的节目谈的是有关事奉这个话题。有弟兄姐妹曾感叹地说,事奉不容易,尤其是同工之间的相处真的很难。两个都是热心事奉主的人,为什么合在一起的时候,彼此总是有许多矛盾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新鲜,早在保罗时期这个问题就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要从《哥林多前书》的查考中一起来学习,怎样建立一个正确的事奉观。不过在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肖兰先要给您讲一个小故事。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展开全面侵华行动。国民政府决定撤离沿海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并号召全国人民随政府向西部内陆迁移,以便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长期战斗。当时中国民间积极回应政府号召,许多学校、工厂、机构纷纷跟随政府的脚步,向西部和西南部搬迁。大批不愿留在沦陷区生活的国民也选择向内陆地区迁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伴随着这一次大迁徙,大批原本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才也来到了中国内陆,当中包括许多沿海地区的教会领袖。
中国沿海地区一向较为开放、发达,在资源和人才方面一般比内陆更丰富,就连基督教的事工也是如此。原先中国教会的根基、差会的总部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大城市。日本人占领了这些地区后,大批领袖离开,整个教会处境艰难。
首先,中国教会虽已力求本土化,但当时许多事工仍然需要接受西方协助,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尤其依赖外国教会的辅助。这时候,战争使得参战国的教会也面对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特别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也卷进了这场世界大战当中,中国教会能够得到的支援就更加匮乏了。此外,日军占领了沿海地区之后,强制对所有教会活动进行登记,又给教会活动设下诸多限制,很多教会事工被迫停顿。部分教会选择从沿海地区搬迁到内地,却发现内陆地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沿海,一时之间适应不了,事工顿时萎缩了。
情绪,人人皆有。情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如何与情绪做好朋友呢?我们先认识情绪不只是人会有,动物,甚至是植物也有情绪。在【真实快乐家】中,罗静芳和李海咛博士有进一步说明。
辅导员简介:
讲师—李海咛博士 Dr. Li Haining Grace Ph.D
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学讲师,资深心理辅导员。新加坡心理集团创立人。新加坡 ACC 心理辅导培训学院中文部主任;新加坡心理辅导中心资深辅导员。是新加坡教育部(MOE)SM2 第 17 届学生的资深辅导老师。曾服务于新加坡亚当路精神专科医院;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RP)和新加坡莱佛士医院(Raffles Hospital )的资深心理辅导员。新加坡教育机构注册心理学 讲师。 活跃于各个学校、机构进行亲子、婚姻、自我成长、职场减压等心理健康讲座。编辑出版<<辅导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专科文凭>>、<<婚恋辅导专科文凭>>、<<嗜赌辅导专科文凭>>教程。 进行专业的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工作。坚信多一个人了解心理健康,就少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蒙受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