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hit "WEBCASTS"

Search form

Webcast RSS

Chinese, Simplified

最近肖兰在带领弟兄姐妹查经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查经小组查考路加福音第23章时,有人就提出究竟当如何来看待彼拉多这个人?因为经文显示,彼拉多实际上并不真的想杀害耶稣;真正想杀死耶稣的其实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如此说来彼拉多是不是有点无辜呢?

的确,从经文来看,不只是彼拉多,还包括那些给耶稣施刑的兵丁在内,似乎都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彼拉多在当时的情形下,同意把耶稣交出钉十字架,是因为他自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犹大地的巡抚,他虽然明知耶稣无罪,但众怒难犯,只好在两害之间取其轻,向大祭司该亚法低头。同样,那些罗马兵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也只是履行军人的天职,服从上级的命令,他们本人对耶稣其实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并不认识耶稣,他们只是奉命行事罢了。而且对于这些兵丁来说,由于残忍的事见得多了,良心在一系列的磨砺当中也渐渐的麻木了;对于犯人的受苦,自然也不能再引起任何的同情。

read more
on 28 Nov 2017 2:12 PM
Chinese, Simplified
read more
on 27 Nov 2017 2:12 PM
Chinese, Simplified

中古晚期,一些不称职的圣职人员把持了罗马教会的日常运作,导致教会日趋腐败。社会上要求教会进行改革的呼声一再出现,地方宗教领袖纷纷站出来对抗罗马教廷,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李振群老师在《透视教会春秋》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当时民间改革派当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教会的威克里夫,另一位是波西米亚的约翰胡司。

威克里夫指出,教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圣职人员的素质。他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教宗,强烈抨击教宗的绝对权柄。他认为,如果只是撤换一些中下层的圣职人员,而在上掌权者却没有改变的话,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换另一班不称职的人去担任圣职。威克里夫认定,真正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宗本身,而教宗之所以不容易改变,是由于教宗这个职位的权柄太大,权力太过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事实上,当时教宗的权柄大到了一个地步,以至于他可以无视其他任何人的意见,甚至扫除所有反对者。结果,一旦教宗走偏,其他教会领袖也就跟着走偏。

当时,教宗的身份可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对很多人来说,反对教宗就意味着反对基督。但威克里夫却准确指出说,教宗虽然具有代表基督在地上执行使命的身份,但如果他离开了正道,就失去了这一代表的身份,人们也不能把这样的教宗视同基督来顺从;所以,如果教宗犯错,其他人是可以指出其错误的。这样的说法在今天听来很寻常,在那个时代却是爆炸性的观念。

read more
on 24 Nov 2017 2:12 PM
English

Does your profession require you to make major decisions? Do you think your religion will impact your career or business decisions? Could it even be possible that the one could impact the other? One of the things that caught my attention in Stanley’s sharing is how he lived out his Christian convictions in his life and career. His beliefs impact the way he lives and works.

 

*****************************

read more
on 23 Nov 2017 2:12 PM
English

Matthew 6:1-4 (ESV) Giving to the Needy

read more
on 22 Nov 2017 2:12 PM